2022年 12月 13日 星期二

教育生态专题(版权所有)

《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研究》课题指要

作者:admin   时间:2022-10-22 18:28   来源:未知   浏览: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专项课题
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研究题指要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工作室 张延华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根基。基础教育品质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基础教育品质的提升,当然需要众多的条件充分支持和诸多的因素共同作用,而现代教育生态的全面构建和整体优化则是其重要条件的基本前提之一。没有优良的教育生态作为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就没有基础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和质量的整体提高。因而如何通过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基础教育领域需要进行积极探讨和深入研究的突出课题。
    一、有关教育生态及研究现状
    教育生态,简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关社会环境和自身功能状态的总体构成。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育生态也就是影响和激励教育者特别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教育形态和功能状态,并且在教育进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而展现出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群体风貌。它是影响和生成学校内涵发展品质与品位的决定性因素。
    实践意义上的教育生态,既包括学校教育发展、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所处的理想氛围和稳定局面,同时也包括整个教育群体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努力过程和奋斗阅历。优良的教育生态是基础教育品质生成的丰厚土壤,是学校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重要依托。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基础教育实践表明,学校办学品质、教师教学品质、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和精进,无一不是得益于区校域内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对于学校和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影响和带动以及促进,实质是教育生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生态效应”。它通过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真切可感的知识文化浸润和行为活动历练,以超乎生命个体社会生活阅历的教育体量和育人格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逐步完成了对师生和学校品质的双重淬炼和多元锻造。由此,通过现代教育生态优化充分有效地促进教育品质的高度提升,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提出的。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译著《教育生态学》,以后关于“教育生态”研究的著述及论文陆续问世。50年代以后,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乃至教育生态学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劳伦斯·克雷明等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与外国不仅在教育生态上而且在对教育生态的研究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内有关教育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毕竟起步较晚,国外已有的研究又与我国国情不尽相符,而且所有研究大都处于理论观点建树层面,对实践成果的研究视域也十分有限。尽管全国教育科学自“十五”规划以来20年间,对此研究领域均有所涉及且已立项26个课题,但其中半数以上均为高校职教,基础教育领域却为数不多且课题过于微观,专注教育生态方面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所以我们亟需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生态理论和实践体系,以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学术支撑。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策略设计
    教育生态优化问题涉及宏观到微观多重领域和区域到学校多个层面,因而研究的内容层次和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对象,往往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主要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操作变量虽然涉及“生态优化”和“品质提升”两个选项,但由于“生态优化”是“品质提升”的必要条件,“品质提升”是通过“生态优化”来实现的,因而“生态优化”既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同时由于“教育生态”概念的外延过于宽泛,其构成成分和层次相对复杂,所以对教育的生态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把握即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一大难点。
    课题的具体研究过程,需要
从实践操作层面入手,着眼“教育品质提升”,立足“教育生态优化”,从“怎样优化”和“优化怎样”两大方面展开。
    (1)理论认知内容。作为课题研究,首先需要定义“现代教育生态”和“基础教育品质”概念,明确“教育生态”和“教育品质”的内涵和外延,并且明确二者之间关系;其次需要明确研究的重点为现代教育条件下的“教育生态”,而且对教育生态的研究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领域加以区别,力求精准到位。

教育外在空间上,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生态、家庭教育生态、网络教育生态等;
教育组织层次上,可以包括区域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生态、班级教育生态等;
教育发展条件上,可以包括教育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以及教育管理生态等;
教育校本功能上,可以包括学校教育的课程生态、教学生态、学习生态等等。

    (2)实践创新内容。主要是在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中小学校及选定区域“教育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汇总和梳理影响“教育生态优化”的突出问题,确立“优化”预计达到的基本目标,寻求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有效对策。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心所在。
    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可通过不同领域和角度的教育生态优化问题设计加以转换,用以共同构成课题研究的若干系列。如《中小学学科课程生态优化》系列,可以囊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线上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可以涵盖中学和小学等不同的年级课程;《中小学学科教学生态优化》系列、《中小学德育生态优化》等系列课题均可如此加以分化,借以形成相互交织的课题体系,完整覆盖整个基础教育的相关领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突出“如何优化”这一研究重点,通过经验积累完善“优化”策略,以此对学校乃至区域的教育生态优化实践形成科学的引领和有效的促进。
    (3)效益研判内容。研制有关教育生态优化和教育品质提升的基本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高度关注与设定目标密切相关的“优化”状态,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对实践效果及基础教育品质“提升”水平进行观察和评价,并且对与之相应的“优化”策略作出价值判断,促使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2、课题研究的目标设计
    基于“现代教育生态”的研究范畴,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中小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及建设水平,为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扶贫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区域教育生态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生态优化提出科学建议。
    (2)通过经验研究,提取和筛选区域及学校教育生态优化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加以提炼整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与创新体系,引领和推动全国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实践不断深化。
    (3)通过课题研究,刷新传统的教育生态理念,力争取得新视角,发现新观点,展现新成果,用以丰富和充实传统教育生态学的学术内容,支持和完善现代教育生态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
    3、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
    鉴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以及课题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课题研究对象的主体重点放在学校层面,同时纳入学校所在的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科研机构。研究的样本要求覆盖高中、初中到小学,包括幼儿园各个教育阶段的学校,并且要兼顾城市和农村包括西部边远落后地区。部分民办学校也可以同样作为研究对象。学校一旦作为总体研究对象,即可根据自身的研究重点从本校相应地选择不同学年、学科和班级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构成符合总课题研究需要的样本规模和研究格局。
    所有课题研究对象均需承担相应的研究职责。学校课题研究坚持以校为本,服务自身,打破课题等级观念,整合各级各类课题,理顺关系,理清思路;减缓压力,减轻负担;淡化形式,深化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在教育科学的正轨上正常运行。各级教育科研机构重在对基层的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促进校本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4、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按照统合科研资源,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实效的原则,本课题拟采取全面覆盖、逐级分化,全程贯通、逐层深化和大题小做、小题协作的运行策略。
    (1)理论层面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传统教育生态与现代教育生态的比较入手,分析现代教育生态的基本结构和应具备的要素,为基础教育生态的改革优化的基本走向提供理论指引。
    (2)实践层面研究,重点采用调查研究与经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学校常规办学和教学状态下的教育生态和功能水平进行考察评估,并与样本总体适当加以对比,优选有效乃至高效的优化策略和管理模式 ,并进一步在样本区域验证推广。
    (3)管理层面研究,主要基于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发展提供的政策环境、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的生态条件,对来自教育群体和周边社会以及各种媒体的反馈信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创建科学化的生态管理机制提供可靠依据。
    5、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
    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三年半左右,基本跨越整个“十四五”阶段。在前期准备与后期验收之外,正式运行区间为三年,即2022年至2024年。整个进程细化为以下五个阶段。
    (1)策划启动阶段(2021.7—2021.12)。进行课题论证和方案设计,做好立项申报工作;拟定实施纲要,发布校本课题指南,确定基地学校,组织对核心样本基地的开题培训,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2)研究展开阶段(2022.1—2022.12)。建立区校研究组织,落实样本基地调研任务;举办现代教育生态为主题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年度论坛,对课题样本基地跟踪进行视导评价,提交现代学校教育生态专题调研报告。
    (3)研究深化阶段(2023.1—2023.12)。组织前期研究成效分析,调整和改进校本生态优化策略,提取各地学校和区域教育生态优化经验;中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经验体系定型,举办以现代教育生态经验交流为重点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年度论坛。
    (4)研究总结阶段(2024.1—2024.12)。校本课题完成阶段经验总结提升,召开样本基地阶段成果报告会,评选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组织校本课题验收培训;汇编成果专辑;举办以现代教育生态优化课题成果推广为重点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年度论坛。
    (5)验收推广阶段(2025.1—2025.6)。制定结题规范,提取专项成果,总结典型案例;区校报送成果,送审研究报告,组织成果出版;整合成果资源,举办成果展览,组织校本结题。撰写《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研究》研究报告,呈请全国教科规划办验收结题。
    三、课题特色所在及创新之处
    1、特色:凸显课题研究问题的战略高度
    本课题的突出特点在于研究内容的设定上。通过强调“现代教育生态优化”,“把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普通问题也是普遍问题提升到教育发展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进行科学研究。
    教育品质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本质因素,提升教育品质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共识。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版、教学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举措,大都局限在有形可见的散在物化形态和碎片分化状态,往往忽略可以形成合力,拥有影响魅力、具有隐性实力的“教育生态”。因而很难发挥学校教育环境和群体精神文化对师生发展的整体感召和综合濡化作用,致使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高度。“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研究课题的提出,从根本上凸显出“教育生态”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价值,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对学校构建“新生态”、开发“软实力”、提升“高品质”教育实践有效引领,实现基础教育常态发展的动态突破。
    2. 创新:探索生态学服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的融合上。以自然科学的生态环境视角观察和理解社会科学的教育人文实践,用以破解基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和体系化困境。
教育发展问题,既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运用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带有社会化的教育自身的问题,永远无法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存在的距离。基础教育品质与质量提升的问题同样也面临诸多的认识局限和实践偏差,社会环境和媒体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作用甚至远远大于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合理解释并合力解决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唯有站在系统科学的高度和边缘学科的角度,把学校教育置于“生态化”的社会发展领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文化,重建和涵养学校教育生态,基础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才成为可能。“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命题的成立,恰恰是教育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直接产物。
    四、课题成果形式及应用预期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产出基于研究进程的各个阶段,落实于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两个样本的层次,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
    1、论文
    (1)现代中小学教育生态整体优化(区域理论培训与学校实践指导)
    (2)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生态优化策略(经验交流与案例汇编)
    (3)区域基础教育生态体系建构(教育行政决策咨询)
    2、报告
    (1)中小学教育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课题研究和决策参考)
    (2)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现状与对策(决策咨询和域外交流)
    (3)现代教育生态优化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研究报告(结题验收)
    3、专著
    教育生态优化与品质提升(公开出版)
    与课题研究同步推出的经验论文和研究报告等课题成果,将在区域内通过网络平台组织研讨,典型经验进行全国会议交流,用以引领和指导相关中小学校和样本区域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与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有关的数据和建议形成报告,及时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决策参考;通过课题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将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实现成果转化,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部分可参考文献

[1] E.P Odum 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M]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3):33-37.
[3] 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M].台湾学生书局,1989.
[4] 方然.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5] 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 吴鼎福,诸文蔚译.教育生态学[M].作者Cremin Lawrence.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游永恒,周蜀溪等.重建我们的教育生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
[9]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 张超,周增恒.从国内外教育生态圈对比看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5月第11卷第5期.
[11] 谢方圆,孙承毅.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学校文化建设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